民间传说(CSS显示图片)

礼仪习俗

婚嫁 

  新中国成立前,男女婚姻都听从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普遍有童养媳习惯。办婚事须经“议婚”、“订婚”、择定吉日及发轿迎娶等程序。新中国成立后公布了《婚姻发》,提倡恋爱自由,婚姻自由,男女相谐去当地政府登记,领导结婚证书,即举行婚礼仪式、向亲朋好友分些喜糖,新事新办,蔚然成风。近年来,婚礼越来越隆重,往往吸收传统礼仪和西方婚礼的一些形式,增加喜庆和娱乐气氛。
生育  

传统风俗重男轻女,生了男孩为“大喜”,得到了女婴为“小喜”。如果妇女婚后3年不怀孕,有去“奶奶庙”求子的习俗。现在不论生男生女,都要到娘家布生(到娘家报喜),通知贺三日、做满月时间。婴儿出生3天,做汤面条送邻居、家族报喜。次日请外婆来庆贺和帮忙。12日用桑树条煮沸的水给婴儿洗污垢。30日给婴儿坐满月,大请“送生奶奶“等诸神,并请家族和亲戚来庆贺。外婆要给婴儿做袄褓衣。姨姨、妗妗、姑姑等亲戚,有的送被面,有的送布料,有的给婴儿送一身新衣服,包括童上帽,童下鞋。做过满月产妇方可出房,但不够一百日一般不进他人之宅。小孩在1岁、3岁、15岁时过生日,叫贺周岁、庆三岁、圆十五,家中多被酒菜,宴请亲戚、朋友热闹一场。
寿辰 

老年人从60岁开始过生日,主要是由子女来祝寿,给老人送些好吃的、爱吃的。女儿送一个“寿糕”,以求“延年益寿”。70岁、80岁、90岁或百岁祝寿,主人要特质佳肴以代来客,有的还要放一场电影或者到电视台点几首歌曲,祝老人长命百岁。
丧葬   老者死去,称“正寝”,俗曰“咽气”,丧事则称“白喜事”。一般人家均用棺葬,墓多砌砖为椁,俗称“坟墓”。也有以石板砌椁的。传统丧礼按死者家庭经济条件定繁简,其程序包括送终、报表、戴孝、送棺送魂、守灵、封棺、祭奠、吊丧、出殡、下葬、“复三”(下葬后第三日到坟山祭奠)、百日祭等。丧葬礼俗的改革自民国始,抗日战争时期呼声最高,但只有少数知识界人士按改革礼俗行事,即:在堂屋布置孝堂,亲自检理衣衾棺椁,依礼成服,并素食斋戒;亲朋前来吊唁者,用 黑纱布围在臂上,或分送白花一朵插在左边小口袋上以志哀念。新中国成立后,旧礼俗得到改革,亲友以送花圈方式悼念死者、以左臂戴黑纱或插小白花志哀已成习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