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传说(CSS显示图片)

传统节日

岁时节日,全国大略皆同。峡谷区历史上先后流行过的本地传统时节共33个。其中一部分已废除,一部分名存实亡,名实俱在的还有18个。
春节 

农历正月初一,穿新衣起五更,祭神袛抢头香,摆献贡品敬祖先,燃年火鸣鞭炮,吃团圆饺子喝年酒,红红火火过大年。正月初二开始拜年。初二拜外公、姥姥家。初三拜岳父岳母家。初四拜姑姑、姨姨家。你来我往,直至正月十五方休。互拜之时,家家主动给未成年孩子装“压岁钱”。正月初五起五更,将初一以来积攒的炉灰、垃圾分作五堆倒在大路旁,每堆插上一炷香,然后放3个纸炮或者鞭炮,叫“送穷灰”,意味着送走贫穷的命运。、正月初七走亲家,娘家的长辈到闺女的婆家走亲戚,叫“给闺女送初七”。正月初八开始祭星。祭星有三次,分别在正月初八、十八和二十八日进行。这项祭祀只能由妇女举行,“男不祭星”。祭星的寓意在于消灾免祸。当地有“初八祭命星,不用请医生”的民谚。祭祀时设一张“九曜星君”的神牌位,叫“祭星码子”。所用贡品是炒米,以酒蛊扣放在碟上,每次用12小蛊。实际上,普遍只在初八祭一次,一次用36蛊炒米,以代替三次祭星。近年来有不少人家已不再举行这项活动。
元宵节

  农历正月十五日,旧时称上元节。元宵节的食品主要是汤圆,也叫元宵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日,村村挂花灯,脑社火。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。20世纪90年代后,高跷、旱船、竹马、龙灯、扛妆、舞狮子等民间舞蹈游行街头。后又增加彩车、礼花,业余剧团汇演、音乐队吹凑比赛。三天三夜,张灯结彩,欢度元宵节。
添仓节 

添仓节原在正月二十,清代晚期改为正月二十五,今仍在正月二十五日。添仓是农家祈愿丰年的节日。是日,水缸要满,煤池要足,并以米面制成“灯盏”、“布袋”、“粮斗”等花样面食进行祭祀。面制“灯盏”制12个,象征12个月,蒸时插柴棒区别。蒸至将熟宪笼看,哪一个灯盏有水,即所示月份雨水多。夜晚爱“灯盏”里各添少许食油,置棉捻点燃,分别供于水缸、门楣、窗台等12处。水缸设供的“灯盏”放于碗内,漂浮水面,认为灯头偏向一方是好年景。面制“布袋”供于储粮大缸里,“粮斗”供于天气神龛。
二月二节 

旧称“引龙”,俗称“龙抬头”。民谚云:“二月二,龙抬头,冰塌河消水长流。”峡谷区内流行吃菜饺子,相传是把“五毒”包进去吃掉。旧俗,次日农家制炒米和面塑猪头以祭土地。
清明节  为一年中第一个鬼节。至今盛行。是日,家家户户进行墓祭,俗称烧纸。自大早至傍午,上坟烧纸的人三五成群,络绎不绝。人们随带着纸锞、贡品及铁锹至坟地,先铲除坟头杂草,叫扫坟;然后添土,谓“覆墓”;覆墓后在坟头压数块剪成铜元模型的黄纸,叫“压烧纸”,接着焚香,揖礼叩头、烧纸、洒酸汤。新中国成立后,是日早上,由民政部门和群众团体组织公职人员和青少年到烈士陵园送花圈、献礼,悼念烈士,讲述烈士为国为民光荣献身的英雄事迹。
端午节

  农历五月初五日,包粽子敬屈原。是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。主要习俗是祭瘟神。避五毒,驱邪恶。门环插艾条,小儿手腕、脚腕带“百索”(五种颜色的线合在一起,搓成绳状),女孩带香荷包。应节礼品主要是江米粽子和黍米粽子。出嫁女儿给父母亲送,邻里之间也有互相赠送的习惯。
数伏节   即古代的伏日,在初伏第一天。次日从井里提取凉水,加红糖、生煎。山楂片等,经烈日暴晒,制成伏水,饮用避暑。此俗至今仍流行。
羊神节  农历六月初六日,传说是羊神生日。养羊之家都要在这天献“刀头肉”进行祭祀。此节,有专制碱水和面所作的面条打牙祭的习俗,至今流行。
中元节 

俗称“七月十五”,是一年中第二个鬼节。此乃为祖先“送衣、送钱”的节日。阴历七月十四晚上(有些地方是十五清晨),端着“祖宗牌位”到自己的坟地方向路边,焚香磕头,然后端回“牌位”(即请“老爹”)。是日午后,将纸牌位和纸衣、纸锞在原接的路上祭祀后焚化。是日,还有“祭谷”、“祭马”的习俗。农家制面羊到谷田设祭,祈求丰收,叫祭谷。养骡马户,制面鸡一对、面羊一只,于骡马棚设供祭马神,这天给马专做精饲料吃,俗谚云:“打一千骂一万,七月十五吃饱饭。”
中秋节 

农历八月十五日,是民间传统的大节日。家家准备月饼及苹果、葡萄、红枣、黄梨等时鲜果品,向岳父岳母及其他亲友赠送。晚间,明月高悬,合家团聚,吃鲜果(还有煮熟的毛豆、新玉茭)赏月,高高兴兴看电视,庆丰收,欢度中秋节。
重阳节  农历九月初九日,20世纪90年代后定为“老年节”。旧时文人墨客这天多登高望远,即景赋诗。农家秋收完毕,不再怕牛羊去地里糟蹋庄稼。农谚云:“过罢九月九,牛羊遍地走。”
下元节

  农历十月初一,也称“祭祖节”是一年中第三个鬼节。峡谷地区有些村庄家家男女到祖宗坟前摆贡品,化五色纸,焚香跪拜,叫“送寒衣”。此时,秋收打场结束,农家休息一日,叫“闭场门”。
十月十节  主要习俗是祭财神。食黄软米面包红豆或红白萝卜的油炸糕,并互相赠送,取步步登高之意。
冬至节 

 也叫“数九”,是日是“一九”第一天,此节习俗是敬孔夫子。旧时,冬至前一天,学生上山打柴,在校门外堆“柴山”,师生起五更点燃,随后给“孔圣爷”行跪拜礼。学生给先生行跪拜礼。早饭吃红豆、大枣、黍米粥,中午吃“白面一锅焖”。学校放假一天。
五豆粥节 

 腊月初五日,因有应时饭食五豆粥而得名。五豆粥是以小米和红豆、黄豆、绿豆、豌豆、豇豆等五种豆制成的粥饭。至今流行的应时饭食多为小米红豆粥。
腊八节  

 腊月初八日,吃腊八粥或煎饼。
祭灶节  

 农历腊月二十三,为送灶君爷上天日。这日家庭成员在外地者一般都要赶回家。次日之后,家家扫“七灰”,布置屋里,置办年货。民间还有婚嫁“赶乱捶”的习俗,意为年终婚嫁无忌讳,因此办喜事人家从二十三至三十日分外多。
除夕 

阴历一年最后一天,因名“除夕”,俗称“三十日”。家家户户在大扫除之后,挂年画,贴春联,一派迎新年的气氛。晚餐后,全家做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,一边看电视,直到深夜,人称“守岁”。